2025年,中國房地產市場正經歷一場深刻的結構性變革。在"房住不炒"基調下,國家將政策重心從增量開發轉向存量煥新,通過"以舊換新"政策組合拳撬動超2億戶存量住房的改造需求。這一政策不僅關乎居住品質升級,更承載著激活內需、推動產業升級、促進共同富裕等多重戰略意義。從建材行業掀起的"綠色革命"到房地產市場的"賣一買一"模式,從智能家居消費的爆發式增長到適老化改造的民生工程,政策紅利正在重構城市更新的底層邏輯。
政策設計的系統性突破
2024年國務院《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》的出臺,標志著政策從單一補貼向系統化生態構建的轉變。商務部等六部門創新提出"梯次補貼"機制:對普通家裝產品給予15%補貼,1級能效產品提升至20%,而適老化改造產品則突破常規上限達到30%。這種差異化補貼策略精準對接了老齡化社會與綠色發展的雙重需求,僅北京、上海等地的適老化衛浴改造訂單量同比增幅就超過120%。
地方實踐更顯政策溫度。深圳市推出的"舊改貸"產品將金融支持嵌入改造鏈條,居民可申請最高30萬元低息貸款;青島市創新"國企托底收購"模式,由城發集團按評估價收購舊房并轉作保障房,既解決置換難題又盤活存量資產;龍巖市將補貼品類擴展至窗簾、床上用品等柔性領域,形成"硬裝+軟裝"全覆蓋的消費場景。這些創新舉措使政策觸達率提升至83%,較傳統補貼模式提高近40個百分點。
市場生態的重構與升級
政策紅利催生新型產業形態。紅星美凱龍打造的"2小時閃裝"服務,將智能馬桶安裝時效壓縮至傳統周期的1/24;箭牌衛浴推出的"15天全衛煥新",通過BIM技術實現基材拆除到智能系統調試的全流程數字化管控。這種"服務即產品"的創新,使建材企業服務收入占比從2023年的18%躍升至2025年的35%。東鵬控股在佛山試點的巖板自動生產線,通過工業4.0技術將定制周期縮短40%,訂單轉化率提升至68%。
綠色轉型成為行業共識。蒙娜麗莎集團投入5.2億元建設碳捕捉示范線,其陶瓷產品碳足跡降低62%;九牧研發的空氣能熱水器能效突破1級標準,節水率提升至75%。政策推動下,綠色建材認證產品市場占有率從2023年的39%攀升至2025年的58%,帶動相關產業投資超2000億元。深圳家電以舊換新數據顯示,節能產品選擇率同比提升27個百分點,形成"政策引導—消費升級—技術迭代"的良性循環。
結構性矛盾與破局之道
盡管成效顯著,但政策落地仍面臨深層挑戰。舊房估值分歧成為最大堵點,青島調研顯示,房主心理預期普遍高于市場價15%-20%;濟南試點中,32%的置換需求因新房價格高位而止步。為此,住建部聯合中國房地產估價師協會建立"AI+專家"雙重評估體系,通過百萬級成交數據訓練估值模型,將評估誤差率控制在5%以內。
金融支持體系亟待完善。貝殼研究院測算顯示,現有房貸政策對置換群體的杠桿支持不足,二套房首付比例與利率仍存在優化空間。對此,廣東創新推出"置換過渡貸",允許舊房出售后再啟動新貸款,緩解資金錯配壓力;上海試點"裝修貸"證券化產品,將家居消費金融納入REITs通道,降低融資成本1.2個百分點。
未來發展的三維進路
在政策深化層面,需構建"中央—地方—企業"三級響應機制。參考深圳家電以舊換新的成功經驗,建立"國補+地補+企業讓利"的疊加模式,將綜合補貼率提升至40%。同時完善"錢隨人走"機制,允許補貼資格跨區域流轉,破解人口流動帶來的政策壁壘。
技術創新將成為核心驅動力。東鵬集團正在研發的"裝配式衛浴"模塊,通過3D掃描技術實現毫米級適配,改造周期壓縮至72小時;海爾智家構建的"智慧家庭云平臺",已實現家電數據與家裝需求的實時交互。建議設立舊改技術專項基金,重點支持適老化智能系統、零甲醛建材等15個關鍵技術領域。
服務體系升級勢在必行。北京住總集團試點的"一站式舊改管家",整合設計、施工、監理等12個環節,客戶滿意度達91%;上海建科院開發的"房屋體檢APP",可自動生成改造方案并匹配服務商。下一步應建立全國統一的舊改服務標準,培育專業人才認證體系,推動行業從"產品驅動"向"服務驅動"轉型。
站在城市化下半場的起點,以舊換新政策正在書寫新的發展范式。它不僅是短期刺激消費的工具,更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。通過政策創新、技術突破和服務升級的三維發力,或將催生萬億級的舊改市場,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注入持久動能。當2億戶存量住房煥發出新的生機,中國式現代化的美好居住圖景正徐徐展開。
- END -
免責聲明: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,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,與本網無關。文中內容僅供讀者參考,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。如用戶將之作為消費行為參考,本網敬告用戶需審慎決定。本網不承擔任何經濟和法律責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