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全球經濟格局劇烈重構的當下,中國建材企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雙重壓力:一方面,國內房地產行業深度調整導致需求萎縮,產能過剩矛盾日益凸顯;另一方面,歐美市場貿易壁壘高筑,碳關稅、反傾銷稅等政策頻出,傳統出口路徑受阻。在此背景下,東南亞市場憑借其蓬勃發展的基建需求、區域經濟一體化紅利以及地緣政治的相對穩定性,成為建材企業尋求“第二增長曲線”的關鍵戰場。然而,這片熱土既是機遇的沃土,也是挑戰的試金石——能否實現從“規模擴張”到“價值深耕”的跨越,將決定企業能否在這場全球化突圍中勝出。
市場潛力:基建狂潮與區域一體化的雙重引擎
東南亞市場的吸引力首先來自其高速增長的基建需求。以越南為例,城鎮化率從2010年的30%躍升至2023年的45%,預計到2030年將達到50%。這一進程催生了每年超320億美元的建材需求,而本土企業僅在瓷磚、紅磚等低附加值領域占據優勢,高端幕墻材料60%依賴進口。類似場景在印尼、泰國等地同步上演:印尼新首都遷建計劃投入320億美元,雅加達擁堵問題倒逼物流與城市基建升級;泰國在“一帶一路”倡議推動下,基礎設施投資年均增速超過8%。據中國報告大廳數據,東南亞新興市場每年需新增7000萬平方米住房以滿足城市化需求,建材進口依賴度普遍超過70%。
區域經濟一體化則進一步放大了市場紅利。RCEP(《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》)的生效,使得中國與東南亞國家間的關稅大幅降低甚至歸零。例如,泰國對原產自中國的65.1%產品實施零關稅,印尼對中國瓷磚征收的反傾銷稅雖提高了直接出口成本,但通過馬來西亞、越南等中轉國轉口貿易的“新通道”,企業仍可規避部分壁壘。此外,東盟互聯互通總體規劃(至2025年)推動的跨國基建項目,如中老鐵路、雅萬高鐵等,也為建材企業提供了穩定的工程訂單。
挑戰升級:從價格競爭到體系化博弈
盡管東南亞市場看似充滿機遇,但競爭門檻的快速抬高不容忽視。首先,本地化能力成為核心壁壘。越南市場已呈現“外資盤踞+本土散兵”的割裂生態:日韓開發商憑借技術標準和品牌聯盟壟斷高端市場,甚至直接空運建材;本土龍頭Vingroup以“越南制造”標簽搶占35%的高端份額;而3000余家中小開發商則在中低端市場陷入價格血拼。中國建材企業若僅靠低價策略,可能陷入“低附加值內卷”,難以突破既有格局。
其次,政策風險與合規成本顯著上升。美國“對等關稅”政策對東南亞轉口貿易的打擊尤為致命——越南對美出口稅率飆升至40%以上,墨西哥等傳統“避稅走廊”也被納入加征名單。這使得“中國制造-東南亞組裝-美國銷售”的三角貿易模式失效,企業需重新平衡成本與合規風險。此外,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(CBAM)將于2026年正式實施,對中國水泥、鋼材等高碳建材征收5%-20%碳關稅,倒逼企業加速綠色轉型。
更深層次的挑戰在于產業鏈協同能力的缺失。東南亞市場的需求呈現高度碎片化特征:城市化驅動的住宅建材、綠色建筑所需的節能材料、智能建筑的物聯網設備等需求并存。而中國企業的出海模式仍以單一產品出口為主,缺乏從設計、生產到本地化服務的全鏈條解決方案能力。例如,越南建筑產業鏈中,跨國設計公司憑借LEED、WELL等國際認證體系牢牢把控選材話語權,本土企業難以介入地標性項目。
破局之道:從“規模紅利”到“技術+生態”的躍遷
面對復雜環境,頭部企業已開始探索差異化路徑。本地化運營成為共識。東方雨虹在泰國設立生產基地,通過當地經銷商網絡覆蓋周邊市場;蒙娜麗莎瓷磚在泰國建立展示中心,以品牌活動強化消費者認知。北新建材更提出“烏茲別克斯坦經驗復制計劃”,通過屬地化管理團隊、快速響應機制,在東南亞構建“生產-倉儲-分銷”一體化網絡。這種模式不僅降低物流成本,還能更精準捕捉區域需求差異。
技術輸出與綠色轉型則是高端突圍的關鍵。印尼建材進口依賴度高達90%,但其政府明確提出“從進口到本土化制造”的產業升級目標。中國企業在光伏建材、裝配式建筑等領域的技術積累,恰好契合這一趨勢。例如,永冠新材通過越南、馬來西亞雙基地布局,既規避關稅壁壘,又以環保材料切入北美市場供應鏈。此外,歐盟CSDDD(《企業可持續發展盡職調查令》)要求企業追溯供應鏈ESG風險,倒逼建材企業建立全鏈條碳足跡管理體系,這為具備綠色生產技術的企業提供了差異化競爭機會。
生態協同亦不可忽視。東南亞市場分散且規則復雜,單打獨斗難以持久。北新建材通過與兄弟公司協同,在東南亞構建“石膏板-涂料-五金”全品類矩陣;敏華控股、顧家家居則以“家居+建材”聯動模式,打通從裝修到軟裝的消費場景。這種生態化布局不僅增強客戶黏性,還能分攤市場開拓成本。
未來展望:東南亞能否承載“第二增長曲線”?
從數據看,東南亞市場確有潛力成為建材企業的“第二增長曲線”。2025年,東南亞六國(越南、泰國、印尼、馬來西亞、菲律賓、新加坡)建材市場規模預計突破千億美元,且未來五年年均增速將保持在7%以上。然而,這一目標的實現需滿足三個前提:
1. 擺脫“低技術溢價陷阱”:從輸出產品轉向輸出標準,通過技術合作參與區域認證體系制定;
2. 構建柔性供應鏈:以數字化手段整合東南亞港口、物流、分銷資源,應對關稅、匯率等波動風險;
3. 平衡政策博弈與市場規律:在東盟自貿區(AFTA)推進過程中,主動融入區域產業分工,而非僅作為“產能轉移承接者”。
當前,東南亞市場已進入“后疫情時代”基建周期,疊加中美博弈、全球碳中和等變量,建材企業的出海戰略需兼具靈活性與長期主義思維。正如永冠新材在越南、馬來西亞的雙基地布局所揭示的——真正的“第二增長曲線”,不在于簡單復制國內模式,而在于能否以全球化能力重塑價值鏈。這場戰役的勝負,或將決定中國建材行業未來十年的全球地位。
- END -
免責聲明: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,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,與本網無關。文中內容僅供讀者參考,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。如用戶將之作為消費行為參考,本網敬告用戶需審慎決定。本網不承擔任何經濟和法律責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