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五月以來,馬來西亞疫情不斷升溫,每日新增確診高峰曾突破9000例。嚴峻形勢之下,馬來西亞政府于6月1日開始執行為期半個月的全面行動管制。在這之后,每日新增病例呈現下降趨勢。


從疫情迅猛襲擊,到芯片全面漲價,這一年來的很多大事已經改變了IC行業的一些固有“玩法”。在晶圓代工行業,產能緊缺已經催生出了新的商業手段,改變了代工廠擴產及接單的原有模式。這些新的變化,正在沖擊著IC行業傳統形態,其結果不一定全是正面,但必定會深刻影響未來。


市場監管總局發布通知,為加強檢驗檢測機構監管,營造公平有序的市場環境,市場監管總局、自然資源部、生態環境部、水利部和國家藥監局決定于2021年6月至10月在全國組織開展檢驗檢測機構“雙隨機、一公開”監督抽查。


為加強檢驗檢測機構事中事后監管,營造公平有序的市場環境,5月31日,市場監管總局、自然資源部、生態環境部、水利部、國家藥監局聯合印發《關于組織開展2021年度檢驗檢測機構監督抽查工作的通知》(以下簡稱《通知》),部署開展全國檢驗檢測機構“雙隨機、一公開”監督抽查工作。


被疫情困擾的臺灣半導體產業鏈中,以全球半導體封測大廠京元電子爆發的員工群聚感染事件最為嚴重,截至6月6日,確診人數已上升至195人;另一家封測廠超豐電子也出現了疫情,已有11名員工確診;據報道,鴻海集團旗下的一家工廠也因新冠疫情而暫停運營。


隨著芯片技術和芯片封裝技術的不斷革新,芯片面積和封裝面積都朝著更小、更輕、更薄化發展,引腳數增多,引腳間距減小,芯片外觀檢測的難度也不斷增加,傳統的人工檢測方式已經難以滿足檢測的高要求,也無法適應大批量生產制造。而機器視覺檢測芯片外觀缺陷與人工檢測有著不可比擬的優勢:檢測速度快,檢測精度高,檢測效率高,誤判率低,更客觀可靠,非接觸式檢測不會對芯片造成接觸損傷。


剛剛過去的五月,全球多地疫情反彈,大宗商品漲價延續,IC產業鏈毫無意外,缺貨漲價仍是主旋律。下面就來梳理一下過去的一個月,業內都有哪些值得關注的熱點。


近期,市場監管總局認可與檢驗檢測監督管理司,就市場監管總局網站公眾留言系統咨詢《檢驗檢測機構監督管理辦法》《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管理辦法》的相關問題,給予了答復。 關于總局39號令中“使用未經檢定或者校準的儀器、設備、設施”規定的相關問題。


檢驗檢測是國家質量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,是國家重點支持發展的高技術服務業、科技服務業和生產性服務業,在服務市場監管、提升產品質量、推動產業升級、保護生態環境、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。5月6日,市場監管總局以“強化檢驗檢測機構監管”為主題舉辦專題新聞發布會。為進一步推進簡政放權、放管結合、優化服務改革,市場監管總局新制訂出臺了《檢驗檢測機構監督管理辦法》,修訂了《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管理辦法》。其中,《檢驗檢測機構監督管理辦法》將于6月1日起施行。


失效分析是一門發展中的新興學科,近年開始從軍工向普通企業普及。它一般根據失效模式和現象,通過分析和驗證,模擬重現失效的現象,找出失效的原因,挖掘出失效的機理的活動。失效分析在產品的可靠性質量保證和提高中發揮著重要作用,在產品的研發、生產、使用中都需要引入失效分析工作。還在提高產品質量,技術開發、改進,產品修復及仲裁失效事故等方面具有很強的實際意義。那么怎么做失效分析?以下幾種失效分析方法安利給大家。

